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实现幸福中国梦、幸福泰安梦贡献力量。

咨询电话:0538-8505240(总部)

公司logo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公证处 原泰安市公证处

Daizong Notary Public Office Tai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Former Taian City Notary Office

细心辨真伪 慧眼识假章

细心辨真伪 慧眼识假章

时间:2019-07-05 来源:岱宗公证处 所属分类:本处动态

——从一件公证案例谈印章制度的历史及真假印鉴的鉴别技巧


泰安市岱宗公证处  肖文


   引言:2011年1月4日下午,泰安市岱宗公证处公证员邹建华正在办公室里仔细审查公证员助理一天受理的公证资料,一件盖有“泰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章的GMP证明书引起了她的高度注意。凭借着二十年公证工作经验积淀,一枚小小的公章印鉴使她双颦紧蹙,感觉大有文章。这份GMP证明书上所盖的“泰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章初步一看,似无问题,细致观察却有一种字体不工整、不规范的感觉。于是她马上将受理该公证的公证员助理小吴叫到跟前,详实的询问业务受理的整个过程。


小吴回忆说:“当时前来申请公证的当事人特别多。一个自称是泰安市某高分子有限公司职员的年轻女孩,提出为公司申办用于南美秘鲁使用GMP证明书,目的是向该国出口医疗器械,该公证书需办理外交认证手续。”


GMP认证是药品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合格的标志证明。生产药品及器械的企业按国家要求实行强制性GMP认证,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代表国家独立地进行第三方GMP认证。认证合格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药品GMP证书》,并予以公告。也就是说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出具GMP证明必须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药品GMP证书》为前提。当问到是否见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GMP证书》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GMP证书》?没有啊!”小吴一头雾水的回答又进一步加深了公证员的心头疑问。


邹建华公证员是1987年从事公证工作的泰安市公证界资深公证员,曾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公证员。按照涉外无小事的外事公证原则,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使她决心将此事真伪探个究竟。她决定从这枚可疑的公章印文入手,剥茧抽丝,使用“品”“测”“查”的方法,逐步揭开整个事件的疑团。


一、一起错误公证案件引发的印鉴审查技巧的思考


何谓“品”“测”“查”三法呢?“品”“测”“查”三法是泰安市岱宗公证处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由几位资深公证员查阅印章制度的历史演变,研究国家规制,积淀公证实务案例,探索出的辨别印文真伪的公证审查制度规范。它要求公证员在了解印章制度历史的基础上,凭经验用慧眼“品”味印文,借助简单的标尺“测”印鉴的直径,发现疑问,“查”印文的原章。泰安市岱宗公证处为何要组织人员专门潜心研究总结印鉴审查制度规范呢?这还要从二十年前的一起错误公证案例谈起。


1990年5月一个叫范良的医生持泰安市中心医院的介绍信,前来泰安市公证处(注:岱宗公证处原名)申办大学毕业证公证,目的是在北非的摩洛哥注册中医诊所。公证员审核了他的学历证书,这是一件盖着山东省教育厅、山东医学院公章及钢印的针灸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当时的社会印章刻印制度严格规范,持假毕业证办理公证的事情鲜有耳闻。对于这份钢印清晰,公章鲜艳的毕业证,经办公证员没有任何异议地出具了公证书。   


同年9月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突然转来了一份外交部要求核查该公证书的公函。原来范良出国后,凭借该公证书在摩洛哥注册了一家以针灸为主的中医诊所。中国的针灸术被誉为神奇的中医术,在非洲随着中国援助坦赞等国医疗队的广泛使用而名声鹊起。范良的中医诊所受益于此,生意肯定患者盈门。一个在当地行医工作的范良校友对此事非常关注。由于他是圈内人士,知道许多隐藏在背后的内幕,于是一封质疑范良学历公证书的信函寄到了中国的外交部门。


接到核查公函后,公证处领导高度重视,派专人去山东医学院核查范良的学历问题。“不错,范良是我院本科毕业生。他学过针灸课程,但他的专业是医学专业,不是针灸专业。另外我院虽设开设了针灸课程,但没有针灸专业本、专科设置。”医学院办公室主任的回答让调查人员疑虑重重。


“那请鉴别一下范良的毕业证复印件吧!”调查公证员要求说。“噢。复印件上的印文有问题啊!复印件上教育厅的印文字体虽然与真章相似,但教育厅是厅级单位啊!真印文比复印件的要大。”原来九十年代初期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印章制度遵循的是国务院1979年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的规定》。按照该行政规章,地厅级单位的印章直径为四点五厘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印章为四点二厘米。范良毕业证上所盖的教育厅印鉴竟然为四点二厘米。办公室主任的回答让此证的真伪已变得毫无悬念。


九十年代初国家的印章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学历造假极难。为何范良如此神通广大?带着疑问,公证员来到了范良的原工作单位—泰安市中心医院。“范大夫是我院职工,现已出国。针灸术他会啊!”院办公室主任回答说。


调查人问:“为何他是医学专业毕业,却持有针灸专业的假毕业证啊?”“这有什么奇怪的。他的一个直系亲属是市区公安局的领导啊!公章钢印的刻制都归公安管啊!” 办公室主任回答让公证员感到匪夷所思。


当时的办证依据是《公证暂行条例》。而条例对当事人制假欺骗公证处的行为却没有任何制裁性规定,往往造成受害公证处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诉。此案发生后,促使泰安市公证处的领导决心组织专人研究中国印章制度的历史及演变发展,格物致知,从而掌握真假印文的鉴别技巧。


二、印章制度的历史渊源及演变


原始陶土纹饰是印章艺术的渊源。公文盖章生效的信用方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已延续了几千年。印章起源跟商品社会的出现,人类交流关系的逐渐密切息息相关。古时的人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不相识的人如何取信?官方的文件如何几经传递而确保真实?只有凭信物,印章应运而生。


考古发现印玺制度的初元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陶玺(印)。原始人用藤绳编织泥培,将陶泥涂抹在藤绳编织的器物上,对器型内外均匀拍打,使之平整光洁。待半干定型后高温烧制,烧制后的陶坯表面就留下清晰的藤绳等印纹痕迹。受漂亮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在制陶时特意拍刻上原始的图腾纹饰。为显示制作者,原始艺人们往往在半干的陶胚上刻上氏族或制作者的标志。原始陶土纹饰成为装饰图案和印章艺术的渊源。陶玺(印)即由此脱胎而出。


印玺制度凝结着古代信用制度的厚重。甲骨文中“印”字是象形字,左旁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印代表了权力。东汉许慎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释:“印,执政所持信也。”东汉蔡邕《独断》说:“玺者,印也。印者,信也。”西汉时的《苍颉篇》言:“印,验也。”《汉书·艺文志·小尔雅》解释:“玺谓之印。”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的《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一书指出:“中国印章首先是一种制度之器,它联结着近三千年的社会治乱、政治兴革、经济盛衰、民族冲突与融合、文化风尚变迁,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现象。” 


印玺制度源于商业信用的需求。西汉时的《周礼》一书三次提到玺和节,均与信用有关。玺,是有关印章的众多名称中最早的一个。节,在古篆文里是竹节的象形。古代民事契约,双方以一段竹节记录约誓,中间剖分,双方分别执有以为信物。节也是印章的名称之一。


《周礼》地官,说:“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货贿用玺节。”;秋官有“辨其物之美恶与其数量,楬而玺之。”《周礼》有关玺印的三条规定均与货物有关,表明是商业流通的信用凭证。


《史记·货殖列传》说:“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於赂遗也。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馀力而让财矣。”司马迁认为:吏士们舞文弄法,制假章造假公文,不怕砍足杀头之罪,是由于收人钱财,与人牟利。农工商贾买卖货物,目的是为了财富增值。他们及尽所能的活动,就是为了追求财富利益。


最初的玺印载体形式是胶质封泥,封泥钤印目的是防伪。古人在信物凭证(印章)上雕刻文字,以竹简锦帛传递公文信函,为防私拆,函件要用皮绳进行封捆,对捆口封泥钤印。传递信息的载体主要用简牍,简牍长一尺宽三寸,称尺牍。在写好了的简牍外面加上一块两侧刻有线槽、中部有封泥槽的长条木片(检木),用绳子将其与简牍捆扎在一起,把绳结放入木片泥槽内,木槽内加一丸湿胶泥封口,再用印章钤上印记,微火将胶泥烤干作为封检的标记。经过封泥钤印的信函称为玺书。帝王的玺书用金色或紫色胶泥封记,普通官方信函用青色或黄色胶泥封函。


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战国时成书的《国语·卷五·鲁语下》记载了一件对官文书封泥盖印的案例,书文:“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逆,追而予之玺书。”译文大意是:鲁襄公出访楚国,正卿(总理兼国防部长)季武子擅自夺占了卞城,他派季冶去迎候襄公,后又追赶上季冶交给他一件封盖了官印的信,让其转致襄公。对官文书进行封印,确保了文书传递过程中的加密性。


印玺的防伪作用古书多有记载。南宋马瑞临的《文献通考·王礼考·十》说:“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令不能达之於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属。”《后汉书·祭祀志》指出:“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古文说:伏羲、燧人、神农时没有文字,结绳记事。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这五个帝王时开始有了契约。夏禹、商汤、文王时有了镂刻文字,诈伪的事情也逐渐增多,于是开始使用印玺制度防止奸伪。胶泥钤印封函的保密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


玺印另一载体形式是朱砂印泥。东汉刘熙《释名》用声训方式解释名源,对玺的说明是:“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由于是在封泥上盖章,为使封泥上的印文突出醒目,印玺文字必须使用阴文,即在印面上凹进刻出文字。东汉时造纸术的改进,使公文所用简牍逐步改为纸张,封泥演变为朱砂油性印泥。封泥及朱砂印泥均为印玺的有效载体,是印玺信用的传递方式。


印玺上的印文是防伪保真的符号及玺印信息的内容。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古老殷商的甲骨文,周朝时发展为钟鼎铭文,春秋战国有竹简文字,秦代有刻石文化。古人在金铜玉石等材质上雕刻文字后世称之为“金石”。“金石”文化里孕育出了中国古代的印玺印文制度。


战国时代印章已普遍使用。在民间印文是商业交流时货物交割的凭证。官方印章印文是诸侯昭示天下,调动军队,征召战伐的信物。张晋藩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第二卷·战国秦汉》一书说:“任用官吏的玺符制度、酬劳官吏的秩禄制度和考核官吏的上计制度是战国官僚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种制度的产生,标志着官僚政治发展到比较完备的程度。”“玺,符是国王在任命官吏和将帅时颁发的一种凭证,以表示国王授予的一定权力,所以玺,符是官职的凭证,权力的象征。”战国时期,合纵派名家苏秦主张联合抗秦,佩戴过六国相印,名义上掌控了六国的权力。


印章的起始阶段,玺印不分。始皇时定制,皇帝印独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的章称“印”。印分官印和私印,作为官府公文凭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凭证。汉代印又称“章”和“印信”。唐朝武后认为“玺”与“息”近音,不吉,改称“宝”。官私印称“记”或“朱记”,明清称“图章”、“画押”、“关防”,但通称仍为“印”。隋唐时文人们将印章的印文凝色钤盖于书画纸帛上。宋元时代,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印文已与诗文书画合为一体,即起到了防伪保真的作用又符合审美学的要求,印章又被称为“图画”或“图章”。


早期的官印是正方形并由官员随身佩戴。中国古代官印基本上为正方形,宋辽金元时的西夏公印却独用圆角形式。秦汉印章发给官员随身佩戴。秦汉古印有钮,用以系绶佩戴于肩。汉代印章材质及绶带颜色均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列侯、相国、太尉、前后左右将军金印、紫绶。御史大夫、秩奉二千石官员银印青绶。六百石以上官员铜印黑绶。二百石以上官员铜印黄绶。


汪桂海著《汉印制度杂考》说:“汉代官印可分两大类,一为吏员印,一为官署印。吏员印是二百石以上官吏佩戴使用的官印,专官专印。官署印则是各个官署所有掾史等百石以下少吏共同使用的官印,这种印应是由专门的监印官吏监管,使用时需白请,用毕交回。二百石以上长吏是国家统一选举除调的,故有专门颁授的官印;百石以下小吏由各官署自行辟除,非国家任命,故无专授官印。”汉代官员的官印主要授予一定级别的官员个人,正常离迁可以带走,低级别的小官吏无个人专门官印,需共同使用小规格的通官印。


官方印钮形式有螭虎、虎豹、龟钮、橐驼等,具体形制按等级区分,印文分阴文和阳文。东汉学者应邵《汉官仪》记载:帝王“玺皆白玉螭虎纽”。帝王用玉质螭虎钮,侯王用金质龟钮。印文有阳文和阴文之别。古代刻在印章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为阳文,凹下的叫阴文。先秦时代印文使用六国古文字;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采用篆字;隋唐后多隶书、楷书。


隋唐公印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印章由职官印向官署印转变。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放衙署。因此印纽由仿生的鼻纽变成小长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宽之柱形柄。明代直钮已由两宋长方形板状钮变为上小下大的椭圆柱状,高至八公分左右,俗称“印把子”。掌控印把子就意味掌握权力,印把子成为权力的代名词。隋唐后官员辞退需上交官印,成语“罢官夺印”、“ 悬印辞官”由此而来。掌控官印意味着掌握权力。由于纸张发明,封泥废弃,同时为了实用醒目,公印印字也由秦汉的阴文转为阳文。


三、印章与公权的孪生共存关系


官印是权力的象征,关系国家的兴衰。战国时发生了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千古传奇故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史传将闻名天下的和氏璧(现考证为极品和田羊脂玉)雕琢为传国之印,命丞相李斯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印文,称之为玺。秦国玺演变为证明皇权的法物。此后秦玺伴随历代王朝的更替,经历了两汉、三国、两晋、隋唐至五代十国。后唐兵败国灭时,废帝李从珂持传国秦印玺自焚身亡,始皇玺印阅历了数朝政权更替的血雨腥风,演绎了玺在国在,玺失国亡的历史传奇。          


官印与官权的关系戚戚相关。官印与权力关系的最早例证记载于战国时《韩非子》一书。《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十三》记载说:西门豹为邺地令时,廉政清洁,不去巴结贿赂魏文王左右的近臣。左右侍臣相互勾连,皆说西门豹的坏话。西门豹任期届满,经考核,魏文王认为他不合格,决定罢黜西门豹,收回他的官印。西门豹对文王说:“原先我不知道如何治理邺地,现在我明白了。请再次授予我官印,再给我一次治理邺地的机会。如果治理不好,那就砍我的头谢罪吧!”魏文王同意再给西门豹一次施展才能的机会。于是西门豹在邺地搜刮民财,积极贿赂魏文王近臣。任期届满,考核优秀。西门豹回国都时,魏文王亲自率领大臣们欢迎他。西门豹感慨万分:‘“文王啊!往年我治理邺地清正廉明,你却收回官印罢免我。现在治理邺地,我横征暴敛,你却拜谢我。邺地我再不能治理了。”于是交出官印,要求辞行。


印章是权力的代名词。行使权力必须掌握印章,俗称“行权掌印”。在古代社会,当官必须掌印,社会识官需辩印。西汉时吴人儒生朱买臣只读诗书,不置产业,四十多岁时仍然穷的当当响,妻子被迫离异,民谣:“朱买臣朱买臣,穷时妻子养不成”。五十岁时突得汉武帝赏识,由会稽郡(今苏州市)小吏擢升为太守(相当于地市级一把手,秩俸二千石)。他是个老嬉皮士,虽一步登天却荣辱不惊,上任时身着破旧布衣,怀揣印绶,步行到郡衙。会稽郡衙的值班官吏更是不务正业,当班时聚餐,饮酒正酣,对原先秩俸仅一百石的区区小吏朱买臣视而不见,他也不在乎,找了一个空位子,大模大样的与当班官吏们一起胡吃海喝,忽然有人发现了朱买臣肩上栓印的青色绶带,好奇地随手抓过来看,见到的却是会稽郡太守的银印,不禁瞠目结舌,满座皆惊骇,起坐列队拜谒。


权力转移必须移交印章。秦汉官印发给具体官员,官员如果正常离任,带走印章是习惯做法。由于是一官一印,新官新印的做法,官印上的文字不可能长期保持统一。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个马伏波就是成语“堆米成山”、“马革裹尸”、“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主人公。东汉初期百废待兴,旧朝积弊累积,马援关心国事,议政积极。对历朝一官一印造成的印文不统一问题,上书谏言。据《东汉会要》记载马援指出:“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也。印符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意见虽提了,但问题的解决却拖到南北朝时。


南朝宋武帝刘裕出身贫寒,体恤民间疾苦,欲兴利除弊,命令诸官献计献策。官员有的说:要建学校,恤典刑;有的说:要严格考核官员,奖勤罚劣;还有的说:要鼓励农耕,减轻徭役。唯独南朝大书法家尚书左丞孔琳之观点奇特。他谏言:印玺这个东西是用来辨别官员级别大小的。社会地位最高的是皇帝,官位最高的是公侯。“传国之玺,历代迭用。袭封之印,奕世相传。贵在仍旧,无取改作。”帝王公侯的印玺世代相袭,不需更换,但大小官员却独用各自的印章,“每迁悉改”,“终年刻铸”,“金银铜碳之费,不可称言”,倡议“众官即用一印,无烦改作”。


这个刘武帝(小名寄奴)可不是一般的帝王,宋诗人陆游说他:“寄奴谈笑取秦燕”, 宋词人辛弃疾赞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为帅时,能安邦定国,称帝后以身作则,崇尚简朴。对于孔琳之所提从官员做起,厉行节约的谏言从善如流。于是印章不再是官员之印,而是成了官位之印。虽然如此,但换人不换印的定制形成一直等到唐代吏部典章制度完备才彻底解决。


四、印章防伪保真功能的秘密、印章信用的双刃剑作用及印章规格


印章的防伪保真功能在于特殊的治印技术。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非金属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先铸成形的金属印章,然后凿刻印文,这统称之为“凿印”。西汉时北方边疆战事火急,临阵将军急于封拜就任,皇帝有时不待范铸而命宫廷工匠对石印或金属印章匆匆凿就应急,因而当时的将军印被称为“急就章”。 


汪桂海的《汉印制度杂考》一书考证说:“官印的制作当有专职人员。汉代与刻印有关的官吏是印曹侍御史、兰台令史,另有印工,是负责刻印的工匠。”“印曹侍御史主管刻印,而由兰台令史书署印文,印工执刀凿刻,以职事关系,国家有镌刻之事,往往要调遣侍御史、兰台令史、印工负其责。”无论是铸印还是凿印,均需掌握特殊技能的工匠制作,而这些有特殊技能的工匠又由官方专门管理,故铸印、凿印非常人所能为,印章就具有了防伪保真的信用功能。


印章的制作古代有铸印、凿印两种方式。金属印章,是先雕泥范,泥范上有印文,然后用翻砂法或失蜡法冶铸。翻砂法是指将金属原材料(金、银、铜、锡等)熔化成液体,倒入泥模里冷却成型,打碎泥模,得到工件的毛胚,由于毛胚上存有泥沙沙眼,需打磨加工定型。失蜡法是将易融化的黄腊制成蜡模,用泥浆多次浇淋,形成外层的泥模,待泥模硬化,做出铸型,烘烤使里层的腊液融化流出,形成泥模型腔(范),里层浇注金属溶液,待整个型范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器物,对器物磨砺加工,形成产品。


印章信用具有双刃剑的作用。由于印章具有了防伪保真的信用功能,也就有了认章不认人的古代制度规范。秦末英雄项羽突袭会稽郡守殷通,斩其首级,项梁夺佩郡守印绶,令行各县,聚江东子弟八千,举兵反秦,便是借助了印章的信用功能。


印章信用功能目的是确保传递文件信息的真实,如果信息内容失真,印章信用功能就会紊乱,此时迷信印章的信用功能就会方寸(注:印章别名)大乱。秦朝中车府令(管理皇帝车辆的官员)宦官赵高,掌控行符玺令,为奸乱王朝,蛊惑公子胡亥,联合丞相李斯,假传圣旨,私盖皇玺,矫诏令太子扶苏自裁。扶苏仁厚,不辨诏书真伪,自杀身亡。胡亥窃取皇位,横征暴敛,灭身亡国。


关于官印的规格及印材,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不断规范的漫长过程。故宫博物院罗福颐主编的《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一书说:汉代玺印规格国君、百姓是2.4×2.4厘米,称为“方寸”。隋唐以后官印逐步加大。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及吴式芬、陈介祺合撰的《封泥考略》记录的战国、两汉官印及官印封泥,规格大小不等,型制方圆不一。


总体上看汉代官印规格及印材是按等级高低区分,规格是由大到小(注:由汉制一寸到半寸),印材是由贵到廉(注:由羊脂玉到金、银、铜)。二百石(汉制官位等级为十四级,二百石为十三级)以下官印为铜质半寸,称为半通印。隋唐时官府公印边长从二点三厘米左右(秦汉1寸)猛然增大到五点四厘米左右(约合隋唐2寸)。程义所著《唐代官印的初步研究 》一文说:“唐印在尺寸方面延用了隋印大印面形制,彻底摆脱了秦汉方寸玺的束缚。从目前已有的资料看,唐官印面最小的为125px见方,最大的接近150px见方,基本呈正方形。132.5px—137.5px见方的最为常见,应是唐印的标准尺寸。”


五、科技革命对印章信用的影响及启示


科技变革是印章信用革命的推进器。官印规格的增大与中华民族一项伟大发明—造纸术的完善密切相关。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它的出现在宏观上加速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微观上改变了印章规格、管理方式及印章信用的载体。


中华造纸术在东汉时经蔡伦的改进,将造纸原料由茧丝改为植物麻及楮(落叶乔木,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树皮,降低了成本。两晋南北朝时,造纸的原料范围不断扩大,树皮等多种植物纤维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纸张已完全替代简帛,成为文字信息传播的媒介。


正式的禁简令出现在东晋。北宋时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卷605·文部二一 》引用应德詹撰写的《桓玄伪事》一书说:东晋末年(公元四世纪末),执政者桓玄明令以纸代简,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至此延续了千年的文明载体—简牍和帛书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隋唐时官文的材质已完全使用纸张。


官印规格的增大改变了印章的保管方式。印不身配的官印使用原则在隋唐时确立。秦汉时官印的一大作用是在简帛等官文封泥签口处盖章。封泥的规格不能太大,太大容易破损,故汉印的规格为方寸。由于官文使用的纸张面积较大,原来的方寸官印已无法显示官府的威严气派,官印规格于是倍增。官印的规格扩大,使官印不易随身佩戴,印章从职官印向官署印转变,官印是官府的,不再是个人特权的象征,印不身配的官印使用原则确立了。因此秦汉时官员们个人身配官印游行四方,死后携印陪葬的滑稽做法得以改变。


现代社会公章专管专用原则的确立源自唐朝。唐朝是封建王朝的最鼎盛时期,官印管理制度也是完备严密时代。程义著《唐代官印的初步研究》一文讲:“中国古代前期官印制度至秦汉时期正式形成,经过魏晋的充实和发展,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书写材料的变化开始散解,至隋唐时期形成了监印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有大的变化。”“为了防止稽缓之书、越权处理文书、私印文书、责任推委等事件的发生,唐代采用了监印权和知印权相分离的措施,二者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以保证官印的正常使用。”唐代的行政法典《唐六典》记载:“凡施行公文,应印者,监印之官,录其事目,省署钞目,或无差谬,然后印之。”    


官印规格与官级大小遵循正比关系原则正式确立于宋朝。宋王朝时封建商品经济发展到顶峰,官印制度进入成熟完备时期。学者认为:宋代官印官气重。曾广庆著《宋代官印制度略论》指出:“宋代官印的形制是隋唐以来官印形制的总结和发展,它在纽式、款识、文字风格等方面出现的新形式、新特点,是中国古代官印形制成熟的标记,并为以后各代所沿用仿效。”


宋代官印制度的成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国家设置了专门的铸印机构—少府监和文思院。二、正式确立了官印规格与官级大小的正比例关系。宋代公章的刻制实行专管专刻制度,官印规格与官级大小遵循正比关系,这均与现代公章管理原则相符。


造纸术对印文形式及载体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官文载体纸张化的另外影响是印文字体使用阳文,封泥演变为朱砂。秦汉时官印用来加盖在封泥上,为使封泥字迹突出,印文使用阴文,即印文刻制时印字凹陷,这样盖在平光的封泥上印文凸出醒目,有立体浮雕的质感。隋唐时印文的载体变化为纸张,纸张平整细薄,为使印文美观显眼,印文使用阳文,即印文刻字凸起,配合使用朱砂印泥,印章盖在官纸上,印文印迹红亮鲜艳,庄重大气。随着简牍的废弃,封泥制度到隋唐时也退出了信用历史的舞台,但封泥制度的衍生品—火漆封印制度在现代社会仍然沿用。


火漆封印是现代信用高级别保真的有效形式,源自古老的封泥制度。胶泥封函的保真做法传到了欧洲,西方人将其演化为火漆封函制度。平时工作中常常见到香港律师公证人的公证书,公证书上有一条红色标志条并用暗红色火漆蜡封在公证书首页上,很是庄重精美。


司法部公律司的《中国委托公证人办理公证文书规则(试行)》第九条规定:“委托公证人必须用中文出具公证书。公证书应采用A4规格纸制作,并采用火漆封印方式装订。”文化部《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规定:文物出境主要凭证之一是火漆鉴定标识。海关总署规定:“火漆标识和文物出境许可证是文物出境的重要凭证。暂时进境文物复运出境时,文物持有人应当向海关书面申报,海关凭上述火漆标识和文物出境许可证验放。”由此可见火漆封印的保真手段确实有效。


火漆印章一般使用铜印阴文,印章盖在火漆蜡上,文字图案立体精致。通过立体凹凸的文字图案去仿刻原章的阴文印文极其困难,因而火漆印章的防伪效果确实显著。为了防止涉外公证书造假,我们现在的公证书使用防伪水印纸。但是目前防伪水印纸也有造假情况发生,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是否可以考虑内地的公证书也同样使用火漆防伪手段呢?这的确是个值得行业思考的问题。


印章信用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纸张大行其道了,印文的载体封泥就开始退出了历史舞台,另一种印文信息传递形式—印泥开始出现并沿用至今。最初的印泥是研磨朱砂,用水调匀,使用时由专人用手指将水印朱砂均匀的涂抹在官印上。这可是一项技巧活,必须经过苦练才能熟练掌握,否则盖出的印文模糊不清,不成体统。于是从唐代时各部设都事,负责收发文书及监印等事务。


在替代封泥的过程中为何朱砂成了主角?这里面体现了深厚的中国文化情结。红色庄重喜庆,体现了官方的气派。元明时使用植物油(茶油、蓖麻、胡麻、菜油等)调和朱砂,拌入经过千锤百炼的植物绒,此种印泥制作方法延续到现代。现代公章印油为红色化学制品。


纸张的出现对印章规格、管理方式、印文的字体及封泥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现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办公无纸化活动大力推进,国家公布实施了《电子签名法》;当前民事合同数据化、合同签名电子化趋势强劲,这些将对传统的印章信用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冲击呢?这也是职业公证员应当思考的话题。


随着信用形式电子化发展趋势,电子公证处及电子公证员的出现势在必然。现代公证员必须适应时代的变革,积极应对挑战。张正怡的《美国电子公证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一文说:“以《公证示范法》为代表的美国电子公证法律制度体现了公证业务电子化的趋势,契合了当今国际社会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轨迹。”在美国公证处欲开展电子公证业务必须在州政府登记,电子公证员需经过培训与考试,电子公证处应具备电子公证能力。电子签名及电子印章将颠覆传统的以纸张为媒介的实体印鉴信用模式。公证行业为了发展必须搭上英特网技术的科技便车,提升行业网络硬件设施,构建行业网络信息平台,强化公证员个体的现代化素质,适应电子公证的办证要求。


六、新中国对公章制度的四次规范、现代公章的规制及圆公章的来历


公文以公章表示公信是政府制度及中外通行惯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发[1996]14号《中国**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公文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国务院发[2000]23号《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十条第九款规定:“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应当加盖印章。”印章英文为seal、stamp,牛津英汉词典:作名词解释为印章、图章、封印、印记,作动词意为盖章、压印。古今中外,印章作为信用方式,以盖章以示信,其避免文件伪造和泄密的基本原理是彼此相通的。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为规范政府及军队印章管理,政务院于1950年通过了《印信条例》。中央人民政府为规范管理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先后于1955年、1979年、1993年、1999年先后四次制定行政规章,对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印章规制、印文字体进行了规范。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均使用圆形章,宋体印文。


1999年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对公章的刻制重新进行了制度规范。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国务院的印章,直径6厘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办公厅及国务院各部委的印章,直径5厘米;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的印章,正部级单位的直径5厘米,副部级单位的直径4.5厘米;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印章,正部级单位的直径5厘米,副部级单位的直径4.5厘米,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的印章,直径4.5厘米,国务院部委的外事司(局)的印章,直径 4.2厘米;自治州、市、县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印章及行政公署的印章,直径4.5厘米;乡、镇人民政府的印章直径为4.2厘米 ;国家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或直属单位的印章,直径不得大于4.5厘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印章,直径不得大于4.5厘米;印章的印文统一使用宋体字和国务院公布实行的简化字。


关于圆公章的来历的流行说法需要新的考证。古代及前国民政府均使用方形公章,方方正正,体现了官府的威肃。哪新中国为何使用圆形公章呢?这里面的故事众说纷纭。较为流行的说法来自《秘书》杂志2009年第11期曲传旺撰写的《圆公章的来历》一文。


该文章说:“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一成立,周恩来便要求设计筹委会的公章,因为会议通知,来往函件等都要加盖公章。过去,公章叫做‘关防’,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有宽宽的红边,用起来很笨重,而且不好看。接到设计公章的任务后,设计人员想:新中国即将成立,应该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有一个新的面貌。设计人员在苦苦思索时,突然想起设计的**出入证是圆形的,中间有一颗星,于是设计人员在圆形的边框内,将‘新政治协商会议’7个字排成弧形,下面横排‘筹备委员会’5个字,正中偏上是一颗五角星。画好之后,设计人员将这个图案亲自呈送周恩来审查,周恩来看了之后很高兴,并称赞设计很有新意。开国大典以后,几乎全国的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都模仿这枚公章的样式刻本单位的公章,圆公章蔚然成风。从此以后,全国所有的公章几乎全改为圆形,中间都有颗红五角星(代表党的领导),甚至生产出大量的橡皮公章印坯,有各种大小不一的型号供选择,它们大都用仿宋字体,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这种观点是否准确呢?确实需要考证。


淄博市公安局公章的形制变化代表了政府公章的演变过程。谭清如的一篇新浪博客文章《我看公章多妖娆》说:淄博公安机关使用过的和正在使用的十二枚公章印模,按时间“一字排开,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它们从不向人张口,却在不停地诉说着一切,权威、严肃,正义凛然。”


1949年10月30日至1950年9月21日使用的是正方形的“山东省淄博工矿特区专署公安局印”,“演绎着建国之初的百废待兴,阶级斗争的血雨腥风。”1950年9月21日至1952年4月25日使用的是长方形的“山东省淄博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安处”印章。“与那些方形和圆形印章相比,虽同具有权威性、严肃性,但它少了玲珑和圆润,那么棱角分明地昭示着的尖锐。”1952年4月25日至1955年4月28日使用的是正方形及圆形的“山东省人民政府淄博区专员公暑公安处”印。


“一为正方形,一为圆形。我更喜欢那圆形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不就是圆满吗?这枚圆形的印章好像是法制的外部具象,是淄博公安的飞跃,它标志着淄博公安从稚嫩走向成熟。”


谭清如是淄博市一名从警多年的职业公安干警,他的博客文章说淄博市公安局从1950年到1955年使用的印章既有方形的又有长方形和圆形章,那么曲传旺的建国初期全国模仿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圆形章的论点显然就无法成立。


实际上新中国公章采用圆形制,是周总理领导的国务院革故鼎新,在对旧的印信制度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是从方形章、长形章向圆形章的过度过程。马永顺编著的《周恩来组建与管理政府实录》一书明确指出:建国初期,周总理要求改革旧的印信制度。“政务院刚成立的时候,1950年2月,政务院第十八次政务会议通过颁布了《印信条例》。条例规定,印信分‘印’、‘关防’两种。‘印’为正方形,适用于中央人民政府及所属各机关、中央军委直属各部门以及总政治部 所属各级政治部。‘关防’为长方形,适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及其所属部队以及所有临时性军事机关。条例还规定了印信的字体、质料以及尺度。此外,政务院及所属各部门还有一种长条关防‘戳’,用于日常联系接洽事 务的便函。” 


1954年国务院成立后,为了适应新形势,国务院决定废止过去的印信条例,对印信形状作了重大改革。将历史上一直采用的方形印、长方形关防,一律改为圆形,并将国徽刊人县以上各级国家机关的印章之中。195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颁布的《关于国家机关印章的规定》,对各级国家机关的印章分别规定”了规格、形制。圆形的公章,鲜红的印文钤盖在长方形的公文函件上,象征着圆满,天圆地方的寓意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宇宙自然观。


七、现代印章的字体及制作方式


公务印章印文应当使用宋体字。所谓宋体字是指横平竖直,横细竖粗,起笔落笔有棱有角,字形方正,笔画硬挺的印刷字体。中国汉字书法的演变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至仿宋体、再到宋体字的演变过程。


演化至今的宋体字隽朴刚劲,变化得当。字体结构方正平稳,对称均衡,起伏相让。宋体的端庄典雅,方正舒展,平稳大气,儒雅精致使之成为公务用章印文的标准字体。


各级政府下属行政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印文的排列及字体规制:应围绕中央五角星标志,沿公章外围圆圈线内侧,匀称、整齐地自左而右环行或自左向右平行。印文字体应当排列整齐、美观,字体长短大小一致,字距相等,疏密恰当,高低一致。印文应当平滑清晰,粗细一致。公章的外圆圈线,由于是经公安机关批准后在指定的刻字厂或刻字店按国家定制刻制的,所以规范统一。标准的外圆圈线是:圆形圈,圈线宽为0.1厘米,粗细适当而且均匀一致。


现代印章的刻制方法主要有手工雕刻、机械雕刻及激光雕刻三种方式。机械刻章应用于铜质印章的雕刻。九十年代前公章的刻制使用手工雕刻方式,1995年华中理工大学激光工程中心研制成功激光雕刻机,引发了中国刻章史的巨大变革,传统的手工刻章工艺在便捷快速的现代激光工艺面前逐渐失去了光芒,手工刻章特征鲜明,不易仿造的优点也遗失殆尽。


手工雕刻印章是古老传统的印章雕刻方法。传统工艺的传承依赖的是前辈的传帮带。手艺的练成需时间的砥砺。手工刻章不光要懂得锉刀、钝刀、切刀等刀法,而且还要修炼具备一定的书法功底,简体、繁体,楷书、隶书、行书等基本字体均应耳熟能祥。运刀前要构思文字在印章上的布局,原文字体、图案要写好反拓在印面上,描好文字后要认真查看文字是否需要修改,图案是否周正。行刀雕刻时,应当先粗刻后细刻,最后整型、研磨印面、整理印面文字和轮廓线。


明代潘茂弘《刻章法》一书说印文布局要:“分清布白,去浊求清,”“平头齐足,量前顾后。”印文字体遵循“不欲左高而右低,不欲上长而下短。不欲肥,肥则败;不欲瘦,瘦则病。左右若群臣顾主,转折如万水朝宗”的章法原则。字体的疏密关系要“空处立得马,密处不容针,最忌笔画匀停,尤嫌梭角峭厉。”


由于工艺刀法、深浅、笔画立体斜度的多变性,手工图章不仅具有艺术鉴赏性,还具有独特的防伪性能。因为手工图章字体大小、布局是特定匠师的原创品,具有“指摸”一样的独一无二性,就是刻章的师傅自己也无法刻出完全相同的两个印章。好眼力及腕力俱佳是手工刻章工匠最基本的从业条件。因为点画之间,稍有闪失,轻则材料报废,重则伤及身手。而不同质地的材料,其软硬粗细都不同,刻章师傅行刀时要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运腕用力间体现的是运刀雕刻的功夫高低。手工制作的印章底纹不平整,形状似朵朵菊花的花瓣。如果印章的文字间距基本相等,文字笔画劲道、清晰,可认定是经过政府职能部门批准的,有特种行业许可证的刻制社手工刻制的印章。

    激光刻章在带来快速、便捷、规范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手工工艺。激光刻章机是融激光、机械、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硬件有五大部分:主机,激光电源,激光管,绘图仪,水泵。软件有:图文编程,专用字库,绘图仪驱动程序。刻章原理是:操作激光刻章软件,由计算机编辑设计文字图像,通过绘图仪输出,由激光束(刀)根据指令在印面上完成文字图像的雕刻。激光刀的直径为0.1-0.3毫米,绘图仪上的笔架车根据计算机的指令操纵激光刀对印章的表面进行激光烧灼处理。激光束经光学机构传输和聚焦在材料表面上,高密度能量的激光束使作业点的材料迅速汽化,形成凹坑点,因而被烧灼的部分呈极细的网状形态,激光雕刻出的文字图案的边缘在放大镜下呈现出细微的锯齿状态。而手工雕刻的印章底纹是菊花花瓣状,文字图案的边缘平滑整齐。激光印章文字间距均等,文字大小规整,字体规范标准。激光刻章以快捷、标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大行其道。


八、鉴别真假印文的“品”、“测”、“查”三字法


在积淀印章制度的历史,研究现代印章规制、印文字体及印章刻制方法的基础上,泰安市岱宗公证处总结归纳了鉴别真假印文的“品”、“测”、“查”三字法。


首先是“品”印文字体。印文按司法部《印章印文鉴定规范》的解释:“指印章章面在纸张等文件载体上盖印出来的印迹,是印章章面结构特点的反映形象。又称印鉴。”印鉴字体按国务院印章管理规定应使用宋体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印章因是手工刻制,字体特征显著。字体大小、字间行距基本相等。专业刻章社的刻师基本功深厚,刻刀切入到红色胶塑印面上滑行,刻出的宋体字大气刚劲,又因公章长期在纸面上磨砺,印文有种苍朴俊挺的质感。同时为了防伪,刻章社按照公安部门的要求会在印面上留下暗记或在印字上留下细微的残字。


九十年代后期电脑刻章流行,电脑的精密性在字体特点上表现为字体大小、字间行距均等,雕刻的宋体字隽美、规范标准。电脑刻章技术利用的是激光束的高温对胶塑印面烧灼处理,电脑刻章机的初期由于技术的原因,有些细小的笔画处,由于刻制过程中温度极高的原因,会出现意外的无法仿制的细小损坏情况。


无论是手工刻章还是电脑雕刻的公章因为经过多次过手及反复使用,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因而钤盖出的印文大多会有细小的不规则疵口,圆线圈的弧度由于碰撞可能会产生不规则的变线。公章由于经年月累的使用,印面与印台印油长期摩擦,印章字体会受到化学印油的沁灼,加之吸附印油的丝绵老化,断裂的纤维会沾染在印文字体的缝隙里,这样盖出的印鉴有一种苍旧的感觉。公章的外圈圆线标准直径为1毫米,由于常用磨损的原因,外圈圆线的印文宽窄会变得不均匀。


假冒印章常见的错误有:(一)字体粗糙。因是在路边野摊刻制,技术含量低劣,刻工浅陋。伪造的印章往往出现字体形状不方正,字形不成体;文字图案布局不协调、不匀称;笔划线条粗细不均,转折生硬;有不正当不合理的间断或连接现象。这样的印章一上眼稍有经验的公证员就会感觉到问题。2011年3月当事人李坤为出国劳务持一份泰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到我处申请公证。公证员经审查发现这是中文制式的资格证书,需更换为中英文对照的出国劳务专用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天李坤提供了新证书。经审查发现该证书上的“泰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的印文为手工雕刻,印文字体笔画粗细不均,且不是规范的宋体字。泰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于2001年,该局的印章根本不会采用手工雕刻的方式。可怜的造假者辨不清刻章方式的历史沿革,费尽心思,反而漏了马脚。


(二)张冠李戴。由于不了解公章单位的成立时间,造伪者对九十年代前成立的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公章也采用电脑雕刻的方式,虽然字体精美,但缺少了手工刻字的刀韵。比如笔者经常见到有申请人持仿造泰安市三大重点高中(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及山东省泰安泰山中学)学历的公证申请。这些知名学校的印章都是十几年前请老师傅手工雕刻的,造假者仿刻时却使用了电脑雕刻机,结果反而欲盖弥彰。


(三)弄拙成美。造伪者在仿造九十年代后成立的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公章,往往使用先进新型的电脑雕刻机,刻出的印文字体完美无损,加之印章仅偶尔使用,这样盖出的印鉴清新精细,外圈圆线的印文宽窄均匀。假章印鉴反而比真章印文隽美,从而弄巧成拙。


例如2010年武汉某商业银行寄来一封要求核查公证书的信函,请求核验我处出具的一份抵押登记公证书。检查该公证书上公证处印文、公证员印鉴及公证处钢印印鉴并无疑问。查阅公证书登记薄却大吃一惊,登记薄中并无该抵押事项记载。询问公证书上记录的经办公证员,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仔细将公证书上公证处印鉴及与原章比对,终于真相大白。原来我处的印章是四年前由省公证员协会统一电脑刻制。由于当初的技术原因,所刻的“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公证处”的印章原文“宗”字有细小笔画残缺。造伪者由于使用先进新型的电脑雕刻机,刻出的印字反而完美无缺。与假章相比,真章却显得寒碜,因而贻笑大方。


其次是“测”印文字距,字体大小,印章直径及五星的两个平行的星尖距离。四点五厘米直径的公章中心位置五角星的两个平行的星尖距离应是一点四厘米,四点二厘米直径的公章星尖距离应不小于一厘米。测的方法有目测法、尺测法。目测法适用于手工雕刻的印章。电脑雕刻的公章需运用尺测法。


目测法依据的原理是模糊学观点。模糊意思为界限不分明。北宋苏轼的《凤翔八观·石鼓》诗语:“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糢糊半已似瘢胝,詰曲犹能辨跟肘。”诗中说:唐代发现的古代器物石鼓由于时光的磨砺,石鼓上的古代篆字有一些已字迹不清了,但篆文的大意还能辨个大概。对印章字体、字间距离及笔画粗细,公证员要运用模糊学的原理进行眼观细品。


模糊学是由美国科学家札德于1965年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传统逻辑思维是“是”与“非”的二值逻辑观点。认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是非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但是在自然界有很多事物的界限是不清楚的,不允许作出非此即彼的断言,也不能进行精确的测量。在科学研究中,有时还要避免精确过度。矫枉过正,有时精确过度,反而不科学了。老外学中国烹饪,往往感到不可思议。西餐的制作标准严格细致,烹饪时间精确规范。按照标准,人人皆可操作。中餐的烹饪讲究个火候。火候的掌握全凭厨师经验,没有严格精细的标准。中餐的烹饪就是运用模糊学的方法,从而取得了西方人不可言喻的效果。


对手工雕刻的公章要在掌握基本技巧的基础上,凭经验靠眼力品读。因为手工雕刻的公章是在正规的刻章社按标准规范刻制,因而真公章字体方正规矩,横平竖直,横细竖粗。字体大小、字间距离大致相等,字体笔画粗细基本均匀。公章印模外圈圆线圈是机器刻制,标准是1毫米,粗细均匀;但由于长期使用损磨,圆线圈会出现由粗线圈到细线圈的逐渐平稳过渡。如果一枚印鉴从品相上看字体不方正,字体大小、字间距离不相等,字体笔画粗细不均匀,外圈圆线圈均匀无损迹,基本可怀疑是假印章。


对于电脑雕刻的公章适用尺测法。电脑刻章字体大小、字间距离,字体笔画粗细均匀。尺测法适用于对公章直径及星尖距离的检测。中央人民政府为规范管理国家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印章,先后于1955年、1979年、1993年、1999年四次制定行政规章,对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印章规制、印文字体进行了规范。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印章刻制,九十年代前设立的老单位遵循的是1979年的行政规范,九十年代设立的单位或更换印章的单位遵循的是1993年的行政规范,2010年后成立的单位遵循的是1999的行政规制。


公证实务中常见得公章是省级、地市级及县级人民政府下设机构或直属单位的印章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印章。那么这三个行政规范之间究竟有怎样的不同规定呢?


197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的规定》第九条:“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属的工作单位以及国营的工厂、矿山、农场、商店、学校、医院等企业、事业单位的印章,直径一律为四点二厘米。”


1993年的国家印章管理规定第十四条:“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属的单位,以及工厂、矿山、农场、商店、学校、医院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印章,直径不得大于四点五厘米。”


1999年的国家印章管理规定第十三条:“国家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或直属单位的印章,直径不得大于四点五厘米。”第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印章,直径不得大于四点五厘米。”


三个行政规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政府下设机构或直属单位的印章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印章由合并列举规定到分开规定;公章的直径由硬性的四点二厘米规定调整为选择性的不得大于四点五厘米。也就是说:1993年后政府的下设机构或直属单位的印章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刻制的印章直径即可以是四点二厘米,也可以是四点五厘米。这对印文的鉴别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


应当说明的是国家印章管理规定对违反国家标准定制的行为并无惩罚性规定,实践中不按规矩出牌的行为也经常发生。以我处的印章为例,泰安市公证处成立于1987年,印章在市公安局指定的刻字社刻制,刻出的印章直径却为四点五厘米。


那个年代信息不发达,跑腿刻章的小办事员哪知国家印章管理的具体规定,印章的规格全凭刻章社操刀。泰安市人事局与泰安市司法局成立的时间相同,均为1985年。人事局的印章直径为四点二厘米,司法局的印章直径却为四点五厘米。问题不是出在公章单位,而是出在刻章社的不规范操作。因而按公章直径判断真伪的方法不能过度刻板迷信。


全国公证行业的业务公章也存在问题。2006年后全国公证处按公证法的要求起字号换公章,山东省的公证机构印章由省公证员协会统一换成直径为四点二厘米的印章。笔者最近见到广东省广州市南方公证处的印鉴直径却是四点五厘米,这并没任何问题啊!因为1993年后政府下设机构的印章以及国家事业单位的印章直径,规定不得大于四点五厘米。你刻成四点二厘米可以,刻成四点五厘米也没问题。当然既然规定允许,笔者的观点还是刻成直径四点五厘米的印章美观大样。从防伪的角度说,全国公证处的业务印章由中国公证员协会统一刻制并加保真数码编号应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办法。


关于学校的公章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既有四点二厘米直径的印章,也有刻成四点五厘米直径的印章。当然国办的正规学院印章直径一般是四点五厘米,否则掉价。大学的印鉴直径如果小于四点五厘米,公证员可要小心了,要结合其它证据判断真伪。


如果是社会力量办学,印鉴直径如果大于四点二厘米,公证员也要留心了。为什么啊!出圈了。何为社会力量办学?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称社会力量办学。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公安部《社会力量办学印章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印章的直径为4.2厘米,其所属职能机构印章的直径为4厘米。中等(含中等)以下学校印章的直径为4厘米,其所属职能机构印章的直径为3.8厘米。”


今年三月有个当事人持四川烹饪学院的大专毕业证申请公证。四川烹饪学院是四川烹饪·谭鱼头烹饪学院的简称,由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与全国餐饮百强企业成都谭鱼头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民办学校。这个毕业证上的四川烹饪·谭鱼头烹饪学院的印鉴,公证员一打眼就知是手工刻章印文,字体不规范,且印文直径达到了四点五厘米,可以认定是假证。


关于民办学校的印鉴另一个需说明的问题是印鉴的中心部位即可能是五角星也可能是校徽。如果一个学校特立独行,在印章的中心部位刻上校徽,这也符合《社会力量办学印章管理暂行规定》的定制,公证员可不能大惊小怪。


关于印鉴真伪鉴别的最终方法就是“查”印章单位。如果对一枚印文真伪的怀疑达到一定的盖然性,为了水落石出,使当事人心服口服,就要采用调查印章单位的办法。这虽然是个笨办法,但对问题的解决却一锤定音。2009年一位叫米乐的当事人持青岛滨海学院的本科证书及成绩单申请公证。公证员对证书的真实性充满疑虑。当事人却信誓旦旦,提供了全套的学籍档案资料,并动用了相当的社会关系施加压力。无奈公证员只好使用印章审查的“查”字方法,要求当事人配合去青岛滨海学院调查,第二天当事人撤回了全部申请资料,黄鹤一却不复返。


2011年2月一名叫李雅倩的当事人申请办理山东农业大学的成教本科学历公证,公证员对证书的真伪拿捏不定,去山东农业大学学籍管理处调查,学籍管理处的李老师见到证书复印件哑然失笑:“证书虽然模仿的逼真,但发证的时间落款为一月,我校从没在一月发过毕业证书啊!”


有怀疑就需调查是书证判断的一项原则。当然怀疑应是建立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否则无厘头的瞎猜,也就侮辱了公证员的智商。1998年6月一个叫王凯的报社记者持山东农业大学的本科林学专业学历申请公证,目的是申请读山农的在职研究生。


当时一位才入行的公证员对证书提出了怀疑,理由是:(一)证书的印鉴不十分清晰。农大的本科证书,农大不审查却要求公证处审查不合常理。(二)一个林学专业的本科生为何该了行?(三)记者接触三教九流,容易搞到假证书。


资深公证员对证书的真实性却毫无疑问,理由也有三条:(一)山农是老牌高等院校,印章使用频繁,磨损大,证书的印鉴不特别清晰是自然现象。(二)九十年代后国家对院校大中专毕业学生不再包分配,学生改行是正常现象。(三)山东农业大学是百年老校,治学严谨。读在职研究生无需入学考试,但须修满学分,外语合格。不是正规本科生是不敢瞎混的。


但为何农大的毕业证书,农大不审查却要求公证处审查?对此老公证员也无法解答。新手公证员当然不服气,哪就启动调查程序吧。公证员骑着自行车汗流浃背的由城东跑到城西的农大,答案是:证书真实。


新手公证员带着气去研究生管理处质疑:“你农大自己发的学历,却要求公证处公证,真假你们看不出来啊?”得到的回答却是非常滑稽:“当然看的出来。但没办法啊!这是国家的规定。”中规中矩的学究们也真是机械的到家了。 


以上介绍了印章制度的历史及真假印章的鉴别技巧。现在说一下公证员在具体个案中如何运用“品”、“测”、“查”三字法鉴别真假印文。2011年1月4日下午,一件盖有“泰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章的GMP证明书静静的摆放在资深公证员邹建华的面前。呈现在公证员眼前的证书的公章印迹不是标准的宋体,字体偏窄,类似正楷仿宋体,印文字体不工整、美观,且字间距不均等,但外圈圆圈线均匀清晰,应是手工刻制的新章。


泰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于2004年,公章应该是电脑刻章,公证员心中升起了疑团。细心地测量公章直径,是四点二厘米,也算符合规制,似乎没大问题。再测公章五角星两个平行的星尖距离,是零点九厘米,公证员不由得心头一沉!疑问在进一步加深。虽然从刻章方式及星尖距离两个方面的疑点,基本可判定这是一枚假印文,但这是我处首次遇到的假冒市级国家机关的印章。为了查清此案的真相,公证员决定使用调查的方法了解真伪。


1月5日受处里指派,办公室主任姚继明同志携带GMP证明书的原件,前往泰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履行调查程序。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坐落于泰安市繁华商业区—-财源街的西段。此时的财源大街正在改扩建,车辆禁止通行,几百米的路段到处是坑坑洼洼,尘土弥漫。这是否意味着公证人员的调查之路也会崎岖迷茫呢?


当调查员深一脚,浅一脚的来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说明来意时,办公室张主任感动的介绍说:“GMP认证证书是药品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合格的标志证明。认证条件非常严格。我市仅有泰邦生物制药公司及京卫制药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具备合格标志。你们提供的高分子公司的GMP认证证书是假的。这个公司据我们了解,能够生产医疗器械的辅助性塑料制品,但没有获得过GMP认证证书。认证证书上的印鉴与我局的原章相比明显偏小。我局的印章直径是四点五厘米。”至此本案的真伪已真相大白。在查清本案的过程中,公证员具体运用了“品”、“测”、“查”三字鉴别法。


结论:随着科技的发展,造假手段不断提高,公证业已进入高风险行业。印鉴的审查水平关系着公证的生命。安危在审核,存亡在创新。司马迁说:“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公证行业要想立百年基业,必须了解历史,积淀经验的厚重。古语: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泰安市岱宗公证处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真假印鉴的鉴别方法是否会对整个行业有借鉴意义呢?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特撰此文,以期共鸣。


 


 


                                                       泰安市岱宗公证处


 


                                                        2011年7月